视觉点胶机的调试方法
发布日期:
2025-09-28

浏览次数:

0

视觉点胶机作为高精度自动化设备,广泛应用于电子、汽车、医疗等领域,其调试质量直接决定点胶精度、效率及产品良率。若调试不当,易出现点胶偏移、胶量不均、漏胶等问题,影响生产进度与产品质量。下面将从调试前准备、核心调试步骤、常见问题解决及注意事项四个维度,详细讲解视觉点胶机的调试方法,帮助操作人员高效完成设备调试工作。

视觉点胶机

一、调试前的准备工作

调试前的充分准备是确保调试过程顺利、避免安全事故与设备损坏的基础,需从设备检查、工具准备、参数确认三方面入手:

(一)设备状态检查

硬件连接核查:逐一检查视觉点胶机的电源线、数据线(如相机与控制器的连接、点胶阀与气压管的连接)是否牢固,无松动、破损或接触不良现象;确认点胶针头安装到位,无歪斜、堵塞,且与点胶阀的适配性符合设备要求(需匹配胶黏剂类型选择合适针头)。

核心部件功能测试:开启设备电源,测试视觉系统(相机、光源)是否正常工作——相机应能清晰捕捉视野内的目标,光源亮度可调节且无闪烁;测试点胶阀的开关动作是否顺畅,无卡顿或漏胶情况;检查运动轴(X/Y/Z轴)的移动是否平稳,无异响或偏移,限位开关功能正常,避免调试中出现超程碰撞。

胶黏剂准备:根据生产需求,将适配的胶黏剂倒入点胶机的胶筒中,确保胶黏剂无气泡、无杂质(若有气泡需通过设备的“排泡功能”排除),且胶筒与点胶阀的连接密封良好,防止漏胶。同时,确认胶黏剂的粘度、固化时间等关键特性,为后续胶量调试提供依据。

(二)工具与资料准备

必备工具清单:准备十字螺丝刀、内六角扳手(用于调整相机位置、点胶阀高度)、镊子(清理针头或调整工件)、校准治具(如标准标定板、点胶测试基板)、胶量测量工具(如电子秤、显微镜);若涉及胶黏剂温度控制,还需准备温度计,确保胶黏剂处于更佳工作温度范围。

资料核对:提前查阅视觉点胶机的操作手册、设备参数表及产品点胶工艺要求,明确点胶位置坐标、胶量误差范围、点胶速度等关键指标,避免调试过程中因参数混淆导致失误。

二、核心调试步骤:从视觉标定到胶量优化

视觉点胶机的调试核心是“视觉系统精准定位”与“点胶参数匹配工艺需求”,需按以下步骤有序操作,确保每一步骤的精度达标后再进入下一环节。

(一)视觉系统标定:解决“视觉坐标与机械坐标匹配”问题

视觉系统是点胶机的“眼睛”,标定的目的是消除相机畸变、建立视觉视野与机械运动轴(X/Y/Z轴)的坐标对应关系,确保视觉识别的点胶位置与机械实际移动位置一致。

相机位置调整:将标准标定板固定在工作台的中心位置,调整相机的高度与角度——通过内六角扳手松开相机支架螺丝,缓慢移动相机,使标定板完全处于相机视野内,且视野边缘无遮挡;调整完成后拧紧螺丝,确保相机在调试过程中无位移。

参数标定操作:

进入设备控制系统的“视觉标定”界面,选择与标定板匹配的标定模板(需根据标定板类型输入对应规格信息);

点击“自动标定”,设备将驱动运动轴带动标定板移动,相机自动拍摄不同位置的标定板图像,系统通过算法计算出视觉坐标与机械坐标的转换参数;

标定完成后,进行“标定验证”:在标定板上选取多个特征点,记录其视觉坐标,然后控制机械轴移动至对应坐标,用显微镜观察机械轴实际位置与特征点的偏差,若偏差符合精度要求则标定合格,否则需重新调整相机位置并再次标定。

(二)工件定位与视觉识别调试:确保“精准找到点胶位置”

完成视觉标定后,需针对实际生产的工件进行定位调试,确保视觉系统能稳定、准确识别工件上的点胶标记(如焊盘、二维码、定位孔)。

工件固定与视野适配:将待点胶工件按生产工艺要求固定在工作台上(可使用治具或真空吸附装置),确保工件无晃动;调整工作台高度或相机视野范围,使工件上的所有点胶位置均处于相机视野内,且点胶标记在视野中占比足够大,保证识别清晰度。

视觉识别参数设置:

进入“视觉识别”界面,选择识别模式(如“轮廓识别”“灰度对比识别”,根据点胶标记的特征选择,如金属焊盘适合灰度对比,异形标记适合轮廓识别);

调整光源参数:通过调节光源亮度、色温(如白色光源用于常规工件,红色光源用于透明工件),消除工件表面反光或阴影干扰,使点胶标记与背景的对比度更大化;

设置识别区域与阈值:框选每个点胶位置的识别区域(避免包含无关背景),调整灰度阈值或轮廓匹配度,确保系统能100%识别工件上的点胶标记,无漏识别或误识别;

定位验证:连续放置多个相同工件,启动视觉识别功能,记录每个工件的点胶位置坐标偏差,若所有工件的偏差均符合精度要求,则定位调试合格。

(三)点胶参数调试:实现“胶量、速度与工艺匹配”

点胶参数直接影响点胶效果,需根据胶黏剂特性(如粘度、流动性)与产品工艺要求,逐步优化点胶速度、胶压、点胶时间、Z轴高度等参数。

基础参数设置:

点胶速度:初始设置为中速,避免速度过快导致胶量不足或胶线断裂,速度过慢导致胶量堆积;

胶压:根据胶黏剂粘度调整,低粘度胶设置较低胶压,高粘度胶设置较高胶压,确保胶黏剂能均匀流出;

Z轴高度:控制点胶针头与工件表面的距离在合理范围,距离过近易刮伤工件,过远易导致胶量分散或点胶偏移。

胶量精准调试:

采用“试点胶测量调整”的方式:在测试基板上进行试点胶,用电子秤称量单个点胶点的胶量(或用显微镜测量胶点直径),与工艺要求的胶量对比;

若胶量不足,可适当提高胶压或延长点胶时间(每次调整幅度不宜过大,避免参数波动过大);若胶量过多,则降低胶压或缩短点胶时间;

重复试点胶多次,直至胶量误差控制在工艺允许范围内,且胶点形状饱满、无拉丝现象。

点胶路径优化:

在控制系统中导入点胶路径文件(如CAD导出的G代码),预览路径是否覆盖所有点胶位置,无重复或遗漏;

调整路径中的点胶顺序,遵循“从内到外、从左到右”的原则,避免运动轴频繁换向导致的位置偏差;

启动“空运行”模式,观察机械轴按路径移动时是否顺畅,无卡顿或超程,确认无误后再进行实际点胶。

三、调试后的验证与注意事项

调试完成后需进行全面验证,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,同时规范操作习惯,延长设备使用寿命。

(一)调试效果验证

批量测试验证:连续生产多件产品,逐一检查点胶位置偏差(用显微镜测量)、胶量一致性(用电子秤抽样测量)及点胶外观(无拉丝、气泡、漏点),若合格率符合生产要求,则调试合格,可进入正式生产;若合格率不达标,需回溯调试步骤,重点检查视觉标定与胶量参数。

稳定性测试:让设备连续运行一段时间,期间定期抽样检查产品质量,观察点胶精度是否出现漂移,若漂移量符合精度要求,则设备稳定性合格,否则需检查机械轴润滑情况或视觉系统散热状态(相机过热可能导致识别精度下降)。

(二)操作与维护注意事项

安全操作规范:调试时需佩戴防护手套(避免胶黏剂接触皮肤)、护目镜(防止针头断裂飞溅);设备运行中禁止用手触碰运动轴或点胶针头,如需调整需先按下“急停”按钮。

定期维护要求:每天调试前清洁相机镜头(用无尘布蘸酒精轻轻擦拭,避免刮伤)、清理点胶针头(若有堵塞,用专用通针疏通);每周检查点胶阀密封圈、气压管是否老化,运动轴导轨是否有杂质,及时更换损坏部件并添加润滑油;定期重新进行视觉标定,确保坐标匹配精度。

参数记录与备份:调试合格后,将视觉参数(如标定数据、识别阈值)、点胶参数(如胶压、速度、时间)保存为工艺文件,并备份至安全存储设备,避免因设备重启或参数丢失导致重复调试;若更换工件类型,需新建工艺文件,不可直接套用原有参数。

视觉点胶机的调试是一项“精度优先、循序渐进”的工作,需操作人员兼具设备操作能力与工艺理解能力——从调试前的细致准备,到视觉标定、工件定位、参数优化的逐步推进,再到问题解决与后期验证,每一步都需严格把控精度,才能充分发挥设备的自动化优势,实现高质量、高效率的点胶生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