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子、医疗、新能源等对精度要求严苛的行业中,传统点胶机依赖人工定位或机械限位,难以应对产品微小化、形态多样化的点胶需求。视觉点胶机通过集成“机器视觉系统”与“自动化点胶系统”,实现“实时识别-精准定位-动态调整”的闭环作业,将点胶精度从“毫米级”提升至“微米级”,成为高精度点胶场景的核心设备。其工作原理围绕“视觉感知”与“机械执行”的协同展开,需经历图像采集、图像处理、坐标校准、路径规划、同步点胶五大关键环节,以下从系统构成到具体流程进行详细解析。

一、视觉点胶机的核心系统构成
视觉点胶机并非简单的“点胶机 摄像头”组合,而是由五大核心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,各系统分工明确且紧密联动:
视觉采集系统:相当于设备的“眼睛”,由工业相机、镜头、光源三部分组成——工业相机负责将产品图像转化为数字信号,镜头决定成像清晰度与视野范围(根据产品尺寸选择定焦或变焦镜头),光源通过特定角度(如环形光、条形光)照射产品,消除反光、阴影等干扰,突出点胶区域的特征(如标记点、边缘轮廓);
图像处理系统:相当于设备的“视觉大脑”,由图像处理器与专用算法组成,负责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分析、计算,提取点胶所需的关键信息(如点胶坐标、产品偏差值);
运动控制系统:相当于设备的“手脚”,由X/Y/Z轴精密模组(或多轴机械臂)与伺服电机组成,根据视觉系统输出的坐标指令,带动点胶阀/针头按预设轨迹移动,实现精准走位;
点胶执行系统:包括供胶单元(如压力桶、螺杆泵)、点胶阀、针头,负责根据运动系统的节奏,将胶水按设定剂量挤出,核心是“出胶量与走位的同步匹配”;
中央控制系统:相当于设备的“总指挥官”,集成人机交互界面(触摸屏/操作软件),负责协调视觉、运动、点胶三大系统的工作时序,接收用户参数设置(如点胶模式、胶量大小),并存储点胶程序与图像数据。
这五大系统通过数据传输形成闭环:视觉系统将“看到的信息”转化为坐标数据,中央控制系统解析数据后向运动系统下达走位指令,同时同步控制点胶系统的出胶时机,确保“看”与“做”精准同步。
二、视觉点胶机的核心工作流程
视觉点胶机的工作流程可分为“图像采集-图像处理-坐标校准-路径规划-同步点胶-作业收尾”六个阶段,每个阶段都需依赖系统协同实现精度控制。
(一)准备阶段:为视觉识别与点胶作业搭建基础
正式作业前需完成“设备调试”与“参数设置”,核心是让视觉系统与点胶系统适配产品特性:
视觉系统调试:根据待点胶产品的材质(如金属、塑料、玻璃)与点胶区域特征(如圆形胶点、直线胶线),调整光源亮度与角度(例如玻璃产品易反光,需采用斜射条形光减少反光)、相机焦距与曝光时间(确保成像清晰,特征点无模糊),并通过“图像预览”确认采集到的图像能清晰呈现点胶区域;
点胶参数设置:通过中央控制系统的人机界面,输入胶水类型(如UV胶、热熔胶)、点胶模式(如单点胶、连续胶线、填充胶)、胶量参数(如出胶压力、出胶时间/螺杆转速),并根据产品厚度设置针头与产品表面的初始高度(避免针头刮伤产品或距离过远导致胶点偏移);
基准模板建立:将“标准样品”(无偏差的待点胶产品)放置在工作台上,视觉系统采集标准样品的图像,图像处理系统提取样品上的“基准特征”(如2-3个标记点、产品边缘的拐点),并将这些特征的坐标存储为“基准模板”,作为后续批量产品定位的参照标准。
(二)图像采集阶段:让设备“看清”产品与点胶区域
当待点胶产品通过输送带或人工放置到工作台后,视觉采集系统启动工作,核心是“获取清晰、无干扰的产品图像”:
触发采集:工作台的传感器(如光电传感器、接近开关)检测到产品到位后,向中央控制系统发送“产品就绪”信号,系统随即指令视觉采集系统启动;
光源适配:根据准备阶段预设的光源参数,光源模块自动调节亮度与照射角度,例如对表面凹凸不平的产品,采用环形光从四周均匀照射,避免局部阴影遮挡点胶区域;
图像拍摄:工业相机在光源稳定后,按预设的拍摄频率(通常为每秒10-30帧)拍摄产品图像,图像数据通过数据线实时传输至图像处理系统——若产品尺寸较大(如光伏组件、大尺寸电路板),会采用“多相机拼接”或“相机移动拍摄”的方式,获取产品完整图像,确保无视觉盲区。
(三)图像处理阶段:从图像中“提取”点胶所需的关键信息
图像处理是视觉点胶机的“核心技术壁垒”,通过专用算法将原始图像转化为“可执行的坐标数据”,核心步骤包括:
图像预处理:先对原始图像进行“降噪”(通过滤波算法去除图像中的杂点、干扰像素)、“增强”(调整对比度、亮度,让点胶区域特征更明显)、“二值化”(将图像转化为黑白两色,黑色代表背景,白色代表点胶区域或基准特征),消除环境光、产品污渍等因素对后续分析的影响;
特征提取:图像处理系统调用预设的“特征识别算法”,从预处理后的图像中找到与“基准模板”对应的特征点(如标记点、圆形胶点的圆心、矩形胶线的顶点)。例如识别圆形标记点时,算法会先找到图像中的圆形轮廓,再计算轮廓的圆心坐标与半径;识别产品边缘时,算法会通过“边缘检测算子”(如Sobel算子、Canny算子)找到灰度值突变的像素点,连成连续的边缘线条;
偏差计算:将当前产品的特征点坐标与“基准模板”的特征点坐标进行比对,计算两者在X轴(水平方向)、Y轴(垂直方向)的偏移量,以及产品的旋转角度偏差(如产品放置时顺时针旋转了2°)。例如基准模板中标记点A的坐标为(100,200),当前产品中标记点A的坐标为(100.2,200.1),则X轴偏移 0.2mm,Y轴偏移 0.1mm,旋转偏差为0°。
(四)坐标校准阶段:让点胶路径与产品实际位置“对齐”
由于产品放置时可能存在偏移、旋转,若直接按“基准模板”的坐标点胶,会导致胶点偏离目标区域。坐标校准阶段的核心是“根据图像处理结果,调整点胶坐标”,确保点胶路径与产品实际位置完全匹配:
坐标转换:中央控制系统根据图像处理系统输出的“偏移量”与“旋转角度”,通过“坐标变换算法”(如affine变换、透视变换),将预设的“基准点胶坐标”(基于基准模板设定的坐标)转换为“实际点胶坐标”。例如基准点胶坐标为(50,100),产品X轴偏移 0.2mm、Y轴偏移 0.1mm,则实际点胶坐标调整为(50.2,100.1);若产品旋转2°,则需通过三角函数计算,修正每个点胶坐标的X、Y值,确保胶点仍落在目标区域;
动态校准验证:为避免算法误差导致校准不准,部分高精度视觉点胶机会增加“动态验证”步骤——运动系统带动相机移动至调整后的点胶坐标上方,再次拍摄局部图像,确认实际点胶坐标与产品目标区域的偏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(通常要求偏差≤0.01mm)。若偏差超标,系统会重新计算偏移量,二次调整坐标,直至达标;
Z轴高度校准:若产品表面存在高低差(如曲面产品、带凸起结构的产品),视觉系统会通过“3D视觉模块”(如激光轮廓传感器)测量产品表面各点的高度,中央控制系统根据高度数据调整Z轴(针头高度),确保针头在不同点胶位置都能保持与产品表面的最佳距离,避免因高度偏差导致胶量不均或针头刮伤产品。
(五)路径规划阶段:规划“高效、无碰撞”的点胶轨迹
坐标校准完成后,中央控制系统需根据点胶需求(如胶点数量、胶线形状),规划运动系统的移动轨迹,核心目标是“兼顾精度与效率,避免针头碰撞产品”:
轨迹生成:系统根据“实际点胶坐标”,按“最短路径原则”生成运动轨迹。例如点胶顺序为A→B→C→D时,系统会计算A到B、B到C、C到D的直线距离,选择总路径最短的顺序;若点胶区域为不规则图形(如圆形、多边形),系统会生成“轮廓跟随轨迹”,确保胶线沿图形边缘均匀分布;
速度规划:根据轨迹的复杂程度调整运动速度——直线轨迹可采用较高速度(如50-100mm/s),曲线轨迹或转角处需降低速度(如10-30mm/s),避免因离心力导致针头偏移;同时,系统会将运动速度与点胶系统的出胶速度关联,高速移动时适当增加出胶量,低速移动时减少出胶量,确保胶线粗细一致;
碰撞检测:系统通过“虚拟仿真”技术,在实际运动前模拟针头的移动轨迹,检查轨迹是否会与产品上的凸起结构(如元器件、卡扣)发生碰撞。若存在碰撞风险,系统会自动调整Z轴高度(如在碰撞区域提升针头高度)或优化轨迹路径,确保作业安全。
(六)同步点胶阶段:实现“走位”与“出胶”的精准协同
路径规划完成后,中央控制系统指令运动系统与点胶系统同步工作,核心是“在正确的时间、正确的位置,挤出正确剂量的胶水”:
时序同步:运动系统带动针头移动至第 一个“实际点胶坐标”时,中央控制系统向点胶系统发送“出胶指令”,点胶阀打开,胶水按预设参数(压力、时间)挤出;当针头移动至点胶区域终点时,系统发送“停胶指令”,点胶阀关闭,避免胶水残留滴漏;
动态调整:若在点胶过程中,视觉系统通过“实时复拍”(每隔一定时间或移动一定距离拍摄一次图像)发现产品存在新的偏移(如输送带震动导致产品移位),图像处理系统会立即重新计算偏差量,中央控制系统同步调整运动轨迹与点胶坐标,实现“动态追加点胶”,避免因产品移位导致胶点偏差;
胶量监控:部分视觉点胶机会在点胶阀或针头处安装“胶量检测传感器”(如激光传感器、称重传感器),实时监测出胶量。若检测到胶量过多(如溢胶)或过少(如断胶),系统会立即调整出胶压力或时间,同时暂停作业并向操作人员发出报警,确保点胶质量。
(七)作业收尾阶段:保障设备清洁与数据追溯
单批次产品点胶完成后,设备进入收尾阶段,核心是“维护设备状态”与“记录作业数据”:
针头清洁:运动系统带动针头移动至“清洁工位”,通过酒精擦拭、高压气吹、溶剂冲洗等方式,清理针头外残留的胶水,防止胶水固化堵塞针头(尤其是UV胶、热熔胶等快速固化胶水);若使用点胶阀,系统会启动“阀口自清洁”功能,清除阀体内残留的胶水;
数据存储与追溯:中央控制系统自动记录本次作业的关键数据,包括点胶产品数量、每个产品的点胶坐标偏差值、出胶参数、作业时间、设备运行状态等,并将数据上传至工厂MES系统(制造执行系统)或本地数据库。若后续产品出现质量问题,可通过产品编号追溯对应的点胶数据,快速定位问题原因(如参数设置错误、设备精度下降);
设备自检:系统对视觉采集系统(如相机是否正常成像、光源是否亮度达标)、运动系统(如各轴移动是否顺畅、定位精度是否达标)、点胶系统(如出胶是否正常、有无漏胶)进行自检,若发现异常(如相机模糊、电机异响),立即发出报警并显示故障位置,便于操作人员及时维护。
视觉点胶机的工作原理,本质是“用机器视觉替代人眼判断,用自动化执行替代人工操作”,通过“图像采集-处理-校准-执行”的闭环流程,实现“无需夹具、自动定位、动态调整”的高精度点胶。其核心并非单纯增加“视觉模块”,而是让视觉系统与运动、点胶系统深度融合,形成“感知-决策-执行”的智能协同机制。